|
水質、種苗、飼料、疾病防治是黃沙鱉養(yǎng)殖的四大要素,其中疾病防治是成敗的關鍵。對鱉病應以防為主,防治結合。
(1)改善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,注重生態(tài)防病
① 鱉場建筑要合理:根據鱉喜潔怕臟、喜陽(光)怕風、喜靜怕驚的生活習性,在設計、建造養(yǎng)殖場前,對水源要進行詳細調查,不能含有毒物質,附近沒有污染源,沒有或較少含有病原體。此外,養(yǎng)鱉場地應選擇在向陽避風、沒有人為干擾的地方。鱉池要有獨立的排灌系統(tǒng),各個池的水不能互相串聯(lián),以免鱉病蔓延。
② 鱉池水質要適宜:池水應經常保持淡綠色,水質清潔嫩爽,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。對養(yǎng)鱉池要經常注意排除底污、加注新水,必要時部分或全部換水,防止池中腐殖質增多,以致病原菌孳生。
③ 實行“兩頭加溫”飼養(yǎng)(又稱保溫飼養(yǎng)法):在越冬前的10月份(南方)和翌年3月份分別進行1個多月的加溫飼養(yǎng),以縮短鱉的越冬期,提高養(yǎng)鱉效率。在常溫條件下,稚鱉、幼鱉冬眠前后停止攝食,體質較差,極易生病。而“兩頭加溫”飼養(yǎng)可使稚鱉、幼鱉度過病原體潛伏期或高發(fā)期,提高稚鱉、幼鱉在冬眠期及冬眠復蘇后的抗病能力和成活率。
在廣西南寧市利用塑料大棚養(yǎng)殖,不必加溫也能達到保溫(兩頭保溫)2個多月的目的。
④ 利用生物凈化水質,控制鱉病發(fā)生:鱉的排泄物和殘餌不僅腐敗產生氨,妨礙鱉的生長發(fā)育,而且它們還是各種病原菌孳生、蔓延的基礎和媒介。實踐證明,在鱉池養(yǎng)殖一些水葫蘆,混養(yǎng)少量的鰱魚、鳙魚、鯉魚、鯽魚、羅非魚(單性)、草魚等,通過食物鏈的作用,可以大大抑制水中氨濃度的迅速升高和病原菌的孳生與蔓延,起到凈化水質的作用。
(2)增強鱉的抗病能力
① 培育優(yōu)良品種,提高遺傳品質,經常進行親本的選育、復壯、提純,挑選體格強健、抗病力強的鱉作為親鱉,同時補充一些野生鱉,避免近親繁殖,以提高鱉的遺傳品質,建立黃沙鱉的純種品系。
② 加強飼養(yǎng)管理,不斷提高飼養(yǎng)技術水平。
第一,自繁自育。應盡量做到就地培育稚鱉、幼鱉和選育親鱉,以保證其種類、規(guī)格、數量和質量。同時可避免從外地引入鱉時將病原體帶入或引入受傷的稚鱉、幼鱉和親鱉而導致繼發(fā)性感染。
第二,合理放養(yǎng)。一是放養(yǎng)密度要合理,嚴格控制各種規(guī)格鱉的放養(yǎng)密度,以減少個體之間爭空間、爭氧氣、爭餌料的矛盾,減緩水質污染的速度,增強鱉的體質。二是按照大小規(guī)格分級飼養(yǎng),避免大小同池、攝食不均勻而影響弱小個體的生長。
第三,控制水質和保持適宜水溫。根據鱉的不同生長階段對水質的要求,注意調理水質,保證鱉生長在一個良好的水質環(huán)境中。盛夏溫度過高時,應適當加深水位,并搭棚遮陽;早春和晚秋,最好采取適當的保溫和加溫措施;常溫飼養(yǎng)時,冬眠池要注意防凍。
第四,加強日常管理。勤除雜草、敵害,及時清除殘餌,打掃餌料臺,進行食場消毒,以保持鱉池環(huán)境的衛(wèi)生;注意鱉的活動情況、吃食情況和生長情況。對獨自漂浮于水面或爬上岸邊泥土或草叢中、行動緩慢、廢食等異常表現(xiàn)的病鱉應及時隔離,并采取有效措施制止病情的發(fā)展與蔓延。
第五,加強冬眠前的培育。冬眠前加強培育是促使親鱉產后恢復、增強體質和抗病能力、減少冬眠后死亡的一個必要措施。冬眠前,投喂的飼料應以動物鮮活料為主,輔以配合飼料并增加脂肪的含量,補充2%~3%的復合維生素和礦物質營養(yǎng)。
③ 進行人工免疫。利用疫苗進行人工免疫防治鱉病,是一個很有發(fā)展前景的方法。它不僅可以克服鱉病給藥和治療的困難,有效地控制危害極大的鱉病發(fā)生,而且還能保護環(huán)境和提高鱉的品質。目前已有很多種疫苗生產和應用。例如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水產藥物實驗廠生產的“水魚細菌性疾病疫苗”,主要用于預防鱉紅脖子病和紅底板病等疾病,該疫苗在免疫后10天開始產生抗體,免疫期達9個月,免疫鱉的成活率可達80%以上。
(3)控制與消滅病原體
病原體的存在是鱉病發(fā)生的根本原因,因此消滅病原,控制病情的蔓延是做好鱉病預防的關鍵。從外地引入親鱉或稚鱉、幼鱉時,必須把好檢疫關,有嚴重疫情的地方不能引種。放鱉前或鱉移池時要進行水池和鱉體的常規(guī)消毒。對于動物性鮮活料要用藥物消毒,經常進行食場和工具的消毒,定期喂藥餌進行藥物預防。這些都是控制和消滅病原,預防鱉病的有效措施。
批發(fā)甲魚,量大價低。野生甲魚、生態(tài)甲魚、溫室甲魚、冷水甲魚、甲魚苗、中華鱉。還有甲魚禮品銷售,送領導親戚的好選擇.熱銷電話:135-3052-2501 張先生 Q Q:2715753852
|
版權聲明:本文內容來源互聯(lián)網,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,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,請及時聯(lián)系我們刪除(010-82893169-805)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