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

《琉球淚,江湖恨》----大明湖版

  [復(fù)制鏈接]
861
 樓主| 發(fā)表于 2010-6-21 09:58:04 | 只看該作者
山東諸馮,比冀州諸馮更確。

畢竟堯舜禹時代,是東夷文明向內(nèi)地滲透的年代。離開這個歷史大背景,就沒法給以往的事件定性。

如果舜不是東夷地區(qū)人或東夷文明下的人,那么,他與他的族人的文化優(yōu)勢就不好理解了。舜事跡的記載,如“重德不重力”的崇尚,也更符合東夷文明(相對于西方)的特征。

所以,舜是東夷九族(這個“族”是氏族的族,不是民族的族)之中人,比他是其他氏族人可能性更大----這里牽扯到一個后來傳聞為“黃”,“炎”帝的爭斗的氏族融合。

因此,舜是山東人可能性更大。

當(dāng)然,中國文明,是在“倉頡造字”之后很久才進入“信史時代”----樂觀點說,是有周一代(西周),悲觀點說,甚至直到春秋才真正算是“信史”(東周),所以,以上推論,只是可能性的大小,而不是定論。
版權(quán)聲明:本文內(nèi)容來源互聯(lián)網(wǎng),僅供畜牧人網(wǎng)友學(xué)習(xí),文章及圖片版權(quán)歸原作者所有,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(quán)利,請及時聯(lián)系我們刪除(010-82893169-805)。
862
 樓主| 發(fā)表于 2010-6-21 10:15:26 | 只看該作者
“秦始皇統(tǒng)一天下后,建立郡縣制。今濟南市區(qū)地屬濟北郡,稱歷下邑。”

按這個說法:

為何濟南叫“歷下”(現(xiàn)在歷下區(qū)依然是濟南極為重要的一個區(qū))?歷山之下也。

歷山在先秦就有了,而佛教是漢朝傳入----不可能在佛教傳入中原前,濟南先有一個“千佛山”吧?

這是“舜耕于歷山”的另一個佐證。

另外,據(jù)考古,濟南的歷史,是7000多年----實際上,比中華文明所謂的5000年都要長----呵呵,不過,“中華五千年”中的“五千”是虛指,不是確指,諸位不必當(dāng)真----因為真論起來,可能上萬年都有了,不會只有5000這么短。
863
 樓主| 發(fā)表于 2010-6-21 10:22:19 | 只看該作者
“全國叫歷山的有二十多處,千佛山原來并不叫歷山的,而叫舜山,也可能是古人純粹出于紀念舜的偉大而得名”

這一句似乎可為:

“全國叫歷山的有二十多處,但確定的可能就是千佛山。千佛山在先秦就叫歷山,也叫舜山。后來,歷次滅佛運動中,佛子逐漸潛入深山,曾在歷山后山遍造佛像,滅佛運動后,遂有‘千佛山’之稱”
864
發(fā)表于 2010-6-21 10:56:14 | 只看該作者
古濟水:“濟水,古水名,發(fā)源于今河南,流經(jīng)山東入渤?!,F(xiàn)在黃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來濟水的河道。今河南濟源,山東濟南、濟寧、濟陽,都從濟水得名?!睗淳鸵蚴菨陌l(fā)源地而得名??梢?,濟水歷史悠久,文化源遠流長。  

    古濟水的流向在《禹貢》中這樣記載:“導(dǎo)水東流為濟,入于河,溢為滎,東出于陶邱北,又東至于菏,又東北會于汶,又北東入于海?!睗l(fā)源于河南省濟源市王屋山上的太乙池。源水以地下河向東潛流七十余里,到濟瀆和龍?zhí)兜孛嬗砍?,形成珠(濟瀆)、龍(龍?zhí)叮﹥蓷l河流向東,不出濟源市境就交匯成一條河,叫水,至溫縣西北始名濟水。濟水流經(jīng)河南、山東兩省入海。隨著歷史的推移和地貌的變遷,濟水在東漢王莽時出現(xiàn)旱塞,唐高宗時又通而復(fù)枯。黃河又多次改道南侵,逐漸沖入濟水河床而入海?,F(xiàn)在黃河下游地段以及大清河、小清河,就是原濟水故道?,F(xiàn)處于黃河岸邊的山東省境內(nèi)的濟陽縣,就是最好的明證。  

    在古代,濟水地位非常煊赫?!稜栄拧分刑岬降乃臑^:江、河、淮、濟,就是古代四條獨流入海的河流,“濟”指的就是濟水。古皇帝祭祀名山大川,即指五岳和四瀆。唐代以大淮為東瀆,大江為南瀆,大河為西瀆,大濟為北瀆。今在濟源市城北的濟瀆廟,就坐落于濟水東源上,是為祭祀濟瀆神“清源王”而建筑的,占地120余畝,建設(shè)規(guī)模宏偉,它不僅是河南省現(xiàn)存規(guī)模最大的建筑群之一,而且是現(xiàn)今四瀆中惟一保存較好的祭祀廟宇。正如唐李頎《與諸公游濟瀆泛舟》所說:“濟水出王屋,其源來不窮”“皇帝崇祀典,詔書示三公”。這對研究古代歷史、文化、建筑等,都具有很高的價值。  

    濟水流域物華天寶、地杰人靈,賢相名將、文人墨客不乏其人。如司馬懿、李商隱、韓愈、白居易等,都曾游觀濟水,留詩作證。相傳,在遠古時代,黃帝與蚩尤曾在河北作戰(zhàn),因蚩尤能十里吐霧,黃帝打了敗仗,退到太乙池王屋山的主峰天壇山上。黃帝“清齋三日,登山至頂,于瓊林臺禱上帝破蚩尤。帝遂敕王母降于天壇”“王母乃召東海青童君,召九天玄女,授破蚩尤之策。黃帝依命殺蚩尤于冀,天下乃無不克,海內(nèi)安然”(杜光庭撰《天壇王屋山圣跡敘》)。從此,每年八月十五黃帝都到天壇上設(shè)壇祭天,故名曰天壇山。以后歷代皇帝每年也都到天壇山設(shè)壇祭天。明清遷都北京后,皇帝祭天嫌路遠,就在地球同一軸線上在北京建起了天壇祭天??梢?,濟水的榮耀與驕傲,它曾哺育了千秋萬代的炎黃子孫。
    以此看來,濟水文明是黃河文明的一部分,我們的祖先的活動區(qū)域也蠻大的。在北方文明(黃帝時期,我認為此時游牧生活仍是主流)、黃土文明(唐堯,在此時期發(fā)生過大洪水)、東南文明(虞舜,已有較明確的農(nóng)耕印記)、長江文明(夏禹)交匯的時期,是華夏文明形成的時期,舜是不是山東人交不重要,重要的是他身后的“德行先,重教化”的精神豐碑。
865
發(fā)表于 2010-6-22 13:54:26 | 只看該作者
本帖最后由 孟俊英 于 2010-6-22 13:56 編輯

回復(fù) 863# 葉赫娜蘭.孤城 原始社會時期,從華夏民族的始祖炎帝黃帝到堯、舜、禹,都相繼活動在河?xùn)|(運城)大地上,共同為中華民族文明的形成、發(fā)展和繁榮作出了重大貢獻。作為國家的重要標志——古城建筑,這時候已經(jīng)出現(xiàn)了。堯出生于運城市絳縣堯寓村,他做了首領(lǐng)后,“初都蒲坂(今運城永濟市),后遷都平陽(今山西省臨汾市)”(《蒲州府志》),至今永濟市尚有堯王臺遺址和“堯王廟”。舜建都于蒲坂(今永濟市蒲州鎮(zhèn)一帶)。禹建都于安邑(今運城市夏縣禹王城村)  同時,它又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——夏朝建都的地方,世界歷史學(xué)界承認中國第一個國家出現(xiàn)是從夏朝開始,夏朝初都夏縣。 堯、舜、禹之所以都在運城建都,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這里有一個天然生成的鹽池。
        永濟古稱蒲坂,相傳為舜帝之都。戰(zhàn)國時屬于魏國,稱蒲邑。秦置蒲坂縣,王莽時改蒲城。東漢復(fù)名蒲坂縣。隋開皇十六年(596年)析蒲坂縣置河?xùn)|縣,大業(yè)二年(606年)省蒲坂入河?xùn)|縣。至明洪武二年(1369年)省河?xùn)|縣入蒲州。清雍正六年(1728年)升為蒲州府,并設(shè)附郭永濟縣,以境內(nèi)永濟渠命名。1912年廢府存縣,1958年與安邑、解虞、臨猗三縣合并為運城縣(現(xiàn)運城市)。1961年析運城縣復(fù)置永濟縣。1994年1月撤縣設(shè)市,目前隸屬于地級運城市。
866
 樓主| 發(fā)表于 2010-6-24 15:07:32 | 只看該作者
我再重復(fù)一遍:

那時候不是信史時代。

雖然,有史學(xué)家支持舜不是山東人,但是,也有另外的史學(xué)家支持舜是山東人。

魯迅,寫傳說時代,引用“夔一足”(標準譯文:夔啊,這樣的人才,一個就夠了。但魯迅的意思是“夔啊,他只有一只腳?!保?,把音樂家“夔”說成是只有一只腳的怪物,這在史家看來,是不折不扣的硬傷。

但是,不傷魯迅的小說。

我到底還不是魯迅,隨便寫個武俠小說,按說比不上魯迅小說嚴肅,并且,我引用“舜是山東人”也是有來歷的----不信,就再查查史料----為何,就非得讓我在我的小說中承認,我的“可能對”就是錯的呢?

呵呵,如果有誰可以讓墳?zāi)怪械聂斞赋姓J自己的“一定錯”是錯的,我就在我的小說中安排一場兩個腐儒對舜來歷的爭論,在羅列足夠多的懸疑之后,讓支持舜不是山東人的一方獲勝。

如果魯迅不肯承認自己的“一定錯”是錯,我就更不會承認自己的“可能對”是錯了----必經(jīng),我也是學(xué)魯迅的,他都不做的事,我哪里敢做?
867
 樓主| 發(fā)表于 2010-6-24 15:12:12 | 只看該作者
“畢竟堯舜禹時代,是東夷文明向內(nèi)地滲透的年代。離開這個歷史大背景,就沒法給以往的事件定性。

如果舜不是東夷地區(qū)人或東夷文明下的人,那么,他與他的族人的文化優(yōu)勢就不好理解了。舜事跡的記載,如“重德不重力”的崇尚,也更符合東夷文明(相對于西方)的特征?!?br />
以上是山東儒生“竹劍狂生”的看法,我再重申一遍-----關(guān)鍵是,文化上,那個時代的主流是什么?從東往西的文化滲透。
868
發(fā)表于 2010-6-24 19:30:08 | 只看該作者
:xigua:

點評

{:3_102:}  發(fā)表于 2010-6-25 09:56
869
 樓主| 發(fā)表于 2010-6-25 09:54:00 | 只看該作者
出差剛回,近期更新。
870
 樓主| 發(fā)表于 2010-6-26 17:27:49 | 只看該作者
諸位看官久等了。

慢生活,慢生活。

剛回實驗室,故事怎樣?待孤城泡上茶,小啜一口,再慢慢道來。

有道是“槍不脫手難通神”,這句話,由何而來?那牟胥侯,用一支什么兵器,能號稱“飛手飛矛接飛鳥,連山連槊連三江”?

這里面,牽扯到槍這種兵器,和矛,甚至槊的本質(zhì)區(qū)別。

曹操橫槊賦詩,曰:“---月明星稀,鳥雀南飛,繞樹三匝,何枝可依?---”我們知道,大號的,長尖寬刃的矛,就叫做“槊”。那么槍呢?

是不是矛加上紅纓或白纓或黃纓,就叫“槍”?

當(dāng)然不是,其實有好大一部分矛和槊,也是帶纓的。

槍和矛,槊,有本質(zhì)的區(qū)別,而這個本質(zhì),不在有沒有一撮纓子!
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注冊

本版積分規(guī)則

發(fā)布主題 快速回復(fù) 返回列表 聯(lián)系我們

關(guān)于社區(qū)|廣告合作|聯(lián)系我們|幫助中心|小黑屋|手機版| 京公網(wǎng)安備 11010802025824號

北京宏牧偉業(yè)網(wǎng)絡(luò)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(quán)所有(京ICP備11016518號-1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  © 2001-2021 Comsenz Inc. GMT+8, 2025-5-12 11:24, 技術(shù)支持:溫州諸葛云網(wǎng)絡(luò)科技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