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

“國色朝酗酒,天香夜染衣”---文人罵人技法的演變

  [復制鏈接]
51
 樓主| 發(fā)表于 2010-8-31 20:09:30 | 只看該作者
王: (手捂胸口,顫聲)我、我、我……

諸葛:(大聲斥責)二臣賊子,你枉活七十有六,一生未立寸功,只會搖唇鼓舌!助曹
為虐!一條斷脊之犬,還敢在我軍陣前狺狺狂吠,我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!
王: 你、你……啊……(墜于馬下,左右上前扶起,死翹翹)

呵呵呵呵!王朗是死了,里面罵人的技巧,容孤城----葉赫娜蘭.孤城----給您,一一道來!----還是“二舉一摔式”,沒變!

精彩!端的精彩!
痛快!確實痛快!
版權聲明:本文內(nèi)容來源互聯(lián)網(wǎng),僅供畜牧人網(wǎng)友學習,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,請及時聯(lián)系我們刪除(010-82893169-805)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52
 樓主| 發(fā)表于 2010-9-2 08:24:24 | 只看該作者
二舉一摔!

典型標準的二舉一摔----舉完道義舉對手,舉過對手摔對手----很純正,比陳琳的討曹檄文,要純正的多。

為什么?---他不踏呀----不知道諸葛亮是不是有潔癖,他是舉了,摔了,就是不去“踏上”那“一腳”,也許,他把王朗看成一坨便便,他怕臟?也許,摔過之后,諸葛丞相算定王朗先生就已經(jīng)會“死翹翹”了,沒必要?

這些,咱先不管,咱看看諸葛丞相是怎樣“二舉”的,怎樣“一摔”的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53
 樓主| 發(fā)表于 2010-9-2 08:40:09 | 只看該作者
他用的是舉道義的同時舉對手的“二舉并舉”的綜合性舉法:

1,“---身為漢朝老臣,來到陣前,面對兩軍將士。 必有高論,--- ---”

2,“值此國難之際,王司徒又有何作為?”(國難,則“匹夫有責”)

3,“王司徒之生平,我素有所知,你世居東海之濱, 初舉孝廉入仕,理當匡君輔國,安漢興劉,---”(這可是標準的“清白身世”,當時甚為看重?。?br />
“值此國難”,漢朝老臣,有何應該的操守?不談“老臣”,就天下“匹夫”應該如何,這些,諸葛亮知道,王朗當然也知道。

讀書人的操守,孤城說是“追慕先賢”和“登高一呼”,《禮記》上說的很簡短----“修身,立言”----諸葛亮和王朗生在漢末,經(jīng)歷了兩漢的教育,《大戴禮》,《小戴禮》,他們不可能反而比孤城生疏----他們知道,讀書人的操守,有“立言”,有“登高一呼”。

既然有,值此“國難”之計,你王朗就有權利,當然,也有義務,在陣前“必有高論”了,這是“舉”,既是按天下道義舉,也是按讀書人的操守去舉---“二舉并舉”的復合式舉法。

剩下的,是舉王朗自身,舉他的身世和所受的“教育”----舉孝廉來的呀,德才兼?zhèn)溲剑鹊取?br />
這么一道“舉下來”,從天地道義,到個人操守,逐漸到個人人格等等本身,還不把王朗舉的高高的?

舉高了,接著就摔----不僅僅邊舉邊摔,而且,最后還有“綜合性”一摔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54
 樓主| 發(fā)表于 2010-9-2 08:47:10 | 只看該作者
那就是花樣---諸葛亮,也是“修身立言”之人,也是“追慕先賢”,“登高一呼”之人,既然著書立說,也是相當?shù)挠形墓P之人-----您看《前后出師表》,那文筆,那真情,那錯綜,豈是常人所能為?妄談文盲了。

不是人幾個字就是“讀書人”的啊,讀書人有讀書人的操守,您得“追慕先賢”,“登高一呼”才是讀書人。

讀書人寫了文章,就是文人,文人有文采,寫得漂亮,就是“優(yōu)秀文人”。

諸葛亮,是讀書人,是文人,是“優(yōu)秀文人”,您說,他得找機會,那還不狠狠地,變著法兒地,慢慢地,優(yōu)雅地,玩著花樣地,罵死那王朗呀!

王朗死的太快,這兒,諸葛武侯還沒罵夠呢!

諸葛武侯怎么說?咱看看----邊舉邊摔的咱就不提了,咱看看最后給王朗定性的“綜合性一摔”: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55
 樓主| 發(fā)表于 2010-9-2 08:53:30 | 只看該作者
“你既為諂諛之臣,只可潛身縮首,茍圖衣食,怎敢在我軍面前妄稱天數(shù)!”

諸葛亮給他定性了,定了一個啥?“諂諛之臣”!

不僅僅定性,還替他找了出路----“只可潛身縮首,茍圖衣食”!

王朗也是讀書人----就算當時不是了,但他曾經(jīng)是,他出身是,對于讀書人和天下興亡,百姓疾苦之間的關系,他懂----他死了,被罵死了,他不是死在“皓首匹夫?蒼髯老 賊?你即將命歸九泉之下,屆時有何面目去見漢朝二十四代先帝?!”的。

他死了,被罵死了,他也不是死在“一條斷脊之犬,還敢在我軍陣前狺狺狂吠,我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! ”上的。

王朗死了,他死在“諂諛之臣,只可潛身縮首,茍圖衣食”上!他就被這句話,給窩囊死了!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56
 樓主| 發(fā)表于 2010-9-2 09:01:37 | 只看該作者
怎么樣?諸葛武侯的罵人技法,怎么樣?

值得敬佩,應該歌頌!

真好,真巧!更應該學習!

別忙,我不反對“更應該學習”,但是,學來了諸葛亮的技法,在當今世界,有用嗎?罵王朗的,甚至就罵死了王朗的技巧,在現(xiàn)在,有用嗎?

王朗死了,我不禁想要歌頌王朗----如果諸葛亮罵的不是王朗,而是一群市儈,諸葛亮不是在三國時代,而是在2010年罵,死的,會是他罵的“王朗”,還是諸葛亮!

王朗還是有廉恥的,知道害臊的,雖然他被罵死了,我還是對他很尊重----現(xiàn)在有些人,你諸葛亮,罵的死嗎?他們知道“窩囊”嗎?知道廉恥嗎?甚至,知道不知道,會不會,有沒有那感覺,害臊呢?

他們已經(jīng)不會,不會害臊了----他們的機體,失去了這種功能----沒這種感覺。

那還不氣死你諸葛亮呀!諸葛武侯?還丞相?認輸吧您那唉。

點評

“他們已經(jīng)不會,不會害臊了----他們的機體,失去了這種功能----沒這種感覺?!? 修改,改成: 如陽痿一般,失去了這種功能,這種感覺!  發(fā)表于 2010-9-2 14:32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57
 樓主| 發(fā)表于 2010-9-2 09:06:36 | 只看該作者
怎么會這樣?

我說了,是“文武分家”的逐步加深,造成社會風氣的變化和“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”的文化認同感對社會風氣的變化,造成了被罵的人的結構,變了。

被罵的人變了,我們知道----晏嬰和楚國君臣,伍子胥,申包胥這一伙兒,罵人和被罵的,與曹操,王朗是截然不同的,所以,申包胥和晏子的罵,點到為止的罵,與陳琳和諸葛亮舉起來再摔,就不一樣,但是,社會風氣到底發(fā)生了什么變化,造成這種差異呢?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58
 樓主| 發(fā)表于 2010-9-2 09:12:57 | 只看該作者
首先,從孫武被吳君任命開始,文武已經(jīng)有了分家的苗頭,到了吳起,這種苗頭成為風尚,秦朝,干脆文武分家,到了漢朝,固定,延續(xù)下來----真正對社會產(chǎn)生影響,是在兩漢以降。

什么影響?

文過飾非!一部分已經(jīng)成為文人或尚未成為文人的讀書人,墮落了,成為或一定程度的成為“叛徒”,文過飾非成為愈演愈烈的壞風氣----這東西,有文人罵過,在漢朝,風氣之初----咱說什么來著,文人就是罵“始作俑者”的吧,誰?司馬遷!在哪兒罵?《史記》!

感興趣的可以查一查,孤城在此,還是不展開了----司馬遷罵人,還沾染有先秦的“點到為止”,不是陳琳諸葛亮的標準的“舉起來摔”,所以,就不費口舌了----您自己看!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59
 樓主| 發(fā)表于 2010-9-2 09:20:24 | 只看該作者
另一個“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”對社會的影響,好的方面是,士君子主動地,薪火相傳地,接受了“為了民族和文化,反而被民族成員所踐踏”的自身消耗,像“微燈”一樣的命運,搖曳在暗夜,被消耗,被撞翻,被踩踏的命運,如蘇武,諸葛,岳飛,天祥,于謙,嗣同,國維等等,從此就不斷了。

壞的方面呢?

是品格的兩極分化----讀書人到文人到士到士君子----這是一開始讀書就被定下的方向,是讀書人的方向,也是要求越來越高的方向。

另外呢?

一方面,不停地有人掉隊,有人當叛徒,還有人認了幾個字,來冒充讀書人---外君子,而內(nèi)鄉(xiāng)原----敗壞讀書人的隊伍;另一方面,是市儈越加市儈,流氓越加流氓。

這就是道義的兩極分化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60
 樓主| 發(fā)表于 2010-9-2 09:27:21 | 只看該作者
是道義的兩極分化和社會風氣的文過飾非,造成了到了漢末,如果僅僅“點到為止”,就已經(jīng)罵不到人了----罵人的概念呢?

孤城怎么界定的?

1,罵,要翻臉。

2,人,要有目標。

您都罵不到人了,您還罵什么罵?

于是,由“點到為止”,發(fā)展到“舉起來摔”,而且,愈演愈烈,到了唐朝,到了李正封,諷刺,逐漸加入到罵人技巧中。

“國色朝酗酒,天香夜染衣”,罵了人,還讓被罵的叫好,這樣,才能讓外人看出來,他,罵人了!

為什么?

還用說?被罵的人越來越能夠“文過飾非”,也越來越不在乎,您罵了,只好給外人看看了----這就需要隱晦。

另外,連“舉起來摔”都罵不到了,您不要加大力度?這就需要諷刺!惡毒的諷刺!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注冊

本版積分規(guī)則

發(fā)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(lián)系我們

關于社區(qū)|廣告合作|聯(lián)系我們|幫助中心|小黑屋|手機版| 京公網(wǎng)安備 11010802025824號

北京宏牧偉業(yè)網(wǎng)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(京ICP備11016518號-1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  © 2001-2021 Comsenz Inc. GMT+8, 2025-5-11 13:21, 技術支持:溫州諸葛云網(wǎng)絡科技有限公司